赵晓楠
“抵过了‘漂亮饭’的诱惑,却最终拜倒在了一毛钱的小甜水之下。”在始于二月份的这场外卖平台价格大战里,不少消费者在“薅羊毛”中获得快乐。然而在另一端却俨然是另一幅景象。
“爆单却不赚钱”“满减券后血亏”“不上平台没流量,上了平台没利润”……这已成为无数餐饮商户的共同困境。当下,外卖平台俨然成为餐饮价格战的主战场。算法驱动下的补贴大战、排名机制、流量分配,正将大大小小的餐馆卷入一场“没有最卷,只有更卷”的生存游戏。然而,当“普惠”的流量逻辑异化为“低价者生存”的残酷法则,我们失去的或许不只是一份合理定价的餐食,更是一个健康、多元、有活力的餐饮未来。
从外卖平台的角度看,价格战的逻辑不难理解。市场份额就像一个蛋糕,资源有限先到先得,低价是获得资源最简单有效的方式。但这看似穷尽算计的商业思维背后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“囚徒困境”。
从数据来看,全国日均外卖单量5月份有1亿单,8月份便猛翻一倍来到了2.3亿单,骄人的数据背后是各平台近乎不计成本的烧钱。仅今年一季度,外卖大战就消耗了超过300亿元,相当于每小时蒸发掉上千万,以至于美团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89%之多。
价格战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利润的亏损,还在于对整个餐饮行业规则的系统系破坏。一面是疯狂抵制料理包、“拼好饭”的消费者,一面是利润空间不断缩水不得不在原材料上“降本增效”的商家。过分追求低价只会让餐饮陷入这种越做越差的恶性循环。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,消费者对饮食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,他们不再只注重价格,而是对食材新鲜程度、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,所以在此基础上的价格战本质上并没有抓住消费者的精准需求,最后只能是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。
一边是亏损严重的平台,一边是叫苦连天的商家,还有拿着不变的薪酬忙到冒火星子的店员,硝烟过后的一地狼藉不禁让我们思考,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餐饮?
坚守品质,打造不可替代性。低价无法构筑真正的护城河,想要留住顾客,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独特的风味、稳定的品质、优质的服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好的原材料、恰当的烹饪方式再加上干净卫生的环境,消费者的需求本就不复杂。与其在价格战的水深火热中煎熬,不如跳出同质化竞争,在餐饮本身上下功夫,吸引同频共振的顾客。
优化规则,赋能优质商家。外卖平台应摒弃唯流量论和唯低价论的算法推荐机制,跳出“囚徒困境”,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。例如对好评率较高的商家进行推流,为注重品质、有特色的中小商家提供更多的曝光机会和资源扶持,带头营造“以品质吸引顾客”的良好风气,帮助“好酒”走出“深巷”,让餐饮生态得以多元化发展。
低价也要优质,支持多元选择。消费者每一次消费都是一次选择,追求低价并没有错,但在关注价格的同时也要同时把风味、食材、经营理念进行综合考量。一味地打压价格、减少利润空间只能让自己的选择越来越少,给拥有匠心、坚持做品质的商家一次机会,也是为未来的自己多留了一个选择。
餐饮行业的竞争,不应是一场“要么卷死别人,要么被卷死”的零和游戏。只有当竞争重新回到品质、创新与体验的轨道上,餐饮业才能真正繁荣,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值得期待的味觉未来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