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5日,“2025年度餐饮品牌力百强”正式公布!西贝莜面村再度跻身前八,成为餐饮界少数连续多年稳居头部阵营的品牌。然而,这一荣誉背后,却引发了不少争议:有人赞叹其“长盛不衰的耐力”,也有人直言其“厚脸皮的功力”。西贝的成功,究竟是实至名归,还是资本与营销的精心包装?
一、光环下的西贝:成绩亮眼,争议更刺眼
西贝的榜单成绩单确实漂亮,前八的排名,足以让许多餐饮品牌望尘莫及。官方评价中,西贝被冠以“品牌韧性”“创新力”等美誉。但网友的吐槽却犀利得多:“二岁的西兰花卖到天价”“七岁孩子的诗成了营销工具”“餐厅里连火星都看不见,却号称现做现卖”……一边是荣誉加身,一边是消费者质疑,西贝仿佛活在一个割裂的平行世界里。
二、营销“狠活”:从儿童诗到网络水军,西贝的“造神”之路
西贝的营销手段向来大胆。此前,一则“七岁孩子为西贝写诗”的广告在社交平台刷屏,被网友调侃“连童真都能商业化”;而店内“二岁西兰花”等高端食材的包装,更被指责为“概念炒作”。更引人瞩目的是,西贝似乎深谙流量密码。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“排队盛况”“食客打卡”,被曝背后有“雇托造势”之嫌;无数大小网红、KOL的推广视频,也被质疑是“金钱开道”的结果。
有业内人士透露:“西贝每年在营销上的投入堪称行业天花板,从短视频投放到大V代言,几乎无孔不入。”这种“饱和式攻击”虽换来了品牌曝光,却也让部分消费者感到疲惫:“吃饭本是简单事,如今却要看透层层包装。”
三、资本撑腰:有钱真好,但能好多久?
西贝的背后,是资本力量的强势支撑。通过多次融资和规模化扩张,西贝迅速铺开全国连锁网络,甚至被戏称为“不见明火的中餐连锁王国”。然而,快速扩张的背后,是菜品标准化与口味同质化的争议。有老饕直言:“西贝的菜,吃不出锅气,只吃出流水线的味道。”
资本追逐规模与利润本无可厚非,但当营销声量掩盖了产品本质,品牌与消费者的信任纽带是否会逐渐脆弱?此前已有网红品牌因“重营销、轻产品”而迅速崩塌的先例,西贝的“资本游戏”能否长久,仍需时间检验。
四、餐饮的本质:流量为王,还是味道为王?
西贝的案例,折射出当下餐饮行业的深层矛盾: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品牌是该拼命博眼球,还是回归餐饮的本质,好吃、放心、有温度?
有消费者感慨:“以前去西贝,觉得它家的莜面确实独特;如今再去,却像参加了一场大型营销现场。”当诗和故事比食物本身更吸引眼球,当排队长度成为衡量热度的标准,餐饮行业是否正在迷失?
综上,西贝的争议,远不止于一个品牌的成败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资本驱动下餐饮行业的狂飙与隐忧。营销可以造势,但留客靠的是口碑;资本可以扩张,但长久靠的是品质。
当行业热衷于追逐榜单与流量时,或许更该问一句:我们吃的究竟是食物,还是故事?而西贝的“前八神话”,究竟会是长期主义的胜利,还是泡沫时代的注脚?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