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校园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提示

  进入秋季,   温度湿度变化频繁,   是食源性疾病的易发高发期,   我们要提高警惕,   守护好校园   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   一、为什么秋季食源性疾病风险高?   1   是气候条件助推微生物滋生

  进入秋季,

 

  温度湿度变化频繁,

 

  是食源性疾病的易发高发期,

 

  我们要提高警惕,

 

  守护好校园

 

  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
 

  一、为什么秋季食源性疾病风险高?

 

  1

 

  是气候条件助推微生物滋生

 

  初秋昼夜温差大,食物若冷藏不及时、复热不充分或频繁冷热交替储存,易滋生致病菌。

 

  2

 

  是食堂重启衔接存隐患

 

  暑假后食堂设备可能因维护 “空窗期”出现温控不准、消毒设备性能下降等问题;从业人员返岗适配期内,食材验收、生熟加工、餐用具消毒等关键环节易现疏漏。

 

  3

 

  是学生饮食行为暗藏风险

 

  学生聚餐、外卖增多,食物流转链条拉长,易因配送温控失当、包装破损引发污染。部分学生在宿舍储存零食、自制咸菜,缺乏专业冷藏条件且存放久,易滋生蜡样芽孢杆菌等致病菌。

 

  二、细菌、毒野果、诺如病毒这样防

 

  校园食堂是人员密集就餐场所,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防控重点,特别是沙门氏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蜡样芽孢杆菌、产气荚膜梭菌是校园食品的“常客”,将“食品安全五要点”贯穿于食品制作的每一个环节,是防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根本保证。

 

  秋季是各类植物果实的成熟期,树上各色鲜艳果实,极易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,可能发生误采误食有毒野果和种籽导致的中毒事件,常见的有毒野果和种籽包括龙葵、苍耳、南天竹、蓖麻子等,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,建议将预防有毒植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。

 

  要防范诺如病毒感染,该病毒传染性强,传播途径涵盖被污染的食物、水、物品及气溶胶,而校园作为人员密集的聚集性场所,极易成为病毒快速传播的载体。

 

  对此,

 

  学校需从人员、环境、食物

 

  三个维度落实

 

  防范措施。

 

  01

 

  在人员防护方面,食堂从业人员、教职工、学生均需严格保持个人卫生,其中规范手卫生是预防感染与阻断传播最关键、最有效的措施,一旦出现感染症状,需立即就医并严格隔离,必须待症状完全消失满3天方可返回校园学习或工作岗位,避免病毒扩散;

 

  02

 

  环境治理上,要定期采用含氯消毒剂对校区公共场所及物品清洁消毒,重点覆盖门把手、楼梯扶手、上下床扶手、水龙头、各类手触按钮等高频接触部位,同时教室等密闭空间需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,降低病毒气溶胶浓度,减少传播可能;

 

  03

 

  食物安全领域则需严格把控食材采购、储存、加工全流程,确保食材新鲜卫生,食堂工作人员也需严守操作卫生规范,杜绝交叉污染,防范食物被病毒污染引发感染。

 

  三、牢记“食品安全五大要点”!

 

  世界卫生组织

 

  提出的“食品安全五大要点”

 

  是预防食源性疾病

 

  的黄金法则,

 

  可结合实际场景精准践行。

 

  保持清洁,阻断污染

 

  饭前便后用“七步洗手法”彻底清洁双手,自带水杯每日清洗;接触生食材后及时洗手,防止交叉污染。

 

  生熟分开,严防混杂

 

  在食堂取餐时注意餐具分区,不混用生熟食品容器;在家协助家长处理食材时,分开使用砧板和刀具,避免生肉汁液污染蔬果。

 

  烧熟煮透,杀灭病菌

 

  食物要烧熟煮透,特别是肉、禽、蛋、水产品,以消灭病菌和毒素;汤、羹等要煮沸,剩饭菜要彻底加热。

 

  安全存放,控制温度

 

  自带的午餐需用保温饭盒妥善存放,保证食前温度餐食中心温度达到60℃以上。

 

  选择安全,拒绝隐患

 

  校外就餐远离无资质摊贩;购买零食核查生产日期、SC许可证编号,不买包装破损、来源不明的食品。

 

  供稿:餐饮处 王岩

餐饮供应链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:19937817614

郑重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为您推荐